9月15日起,騰訊會議部分功能,結束限時免費,以后想要“暢享”騰訊會議的功能,顯然要花錢了。
軟件頁面顯示,用戶可以付費購買騰訊會議會員,不過只能包月起步。按連續包月、12個月、3個月和單月來計算,其費用分別為25元、288元、88元和30元。
有媒體就此咨詢騰訊會議客服,據客服人員介紹稱,包括實錄轉換文字、設置聯席主持人、調高同時在線視頻人數等功能,是騰訊會議最近剛上線的收費會員服務。此前,上述服務免費是因為屬于“限免測試”階段,現在該階段已結束。
從騰訊會議的調整來看,顯然已將功能區分為免費的基礎功能和收費的升級版功能,如果用戶想要獲得更高層次的服務,就需要為這些新增功能買單。而用戶如果不愿付費,則只能選擇基礎功能,無法獲取更多新功能。
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
曾幾何時,“免費的午餐”在互聯網經濟中大行其道,用戶享受免費的資訊信息,外賣點餐的高額補貼讓一餐近乎白給,使用類似“幾塊錢包月”的共享單車,網約車打車費用相當于傳統出租車的幾分之一,無償使用騰訊會議、釘釘等,這源于相關互聯網經濟領域在發展初期,企業為了在最短時期內實現大規模引流獲客,不惜采取巨額補貼的方式吸引用戶,而風險投資機構也希望所投企業能夠通過搶占市場份額,盡快形成排他競爭,最終上市獲利。消費者就此因此習慣了免費的產品和服務,并且在潛意識中認為這一模式將持久進行。
如今互聯網經濟已經發生重大變化,部分領域實現了集中化,如共享單車、網約車、外賣以及會議通訊服務等領域,基本由一家或者幾家巨頭把持,控制大多數市場份額意味著巨頭無需再通過價格戰吸引用戶。
同時,資本對于互聯網經濟的考量標準也在改變,從以往的市場占有率、用戶規模轉向凈利潤,長期依賴補貼而虧損的經營模式不再被認可。
由此,各個互聯網經濟領域紛紛轉向收費模式,并且連續漲價,如長視頻平臺的會員付費一漲再漲,共享單車、網約車等共享經濟也成為典型的收費經濟,騰訊會議走向付費模式也就在預料之中。
近期,已有不少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吐槽騰訊會議突然收費帶來的不良體驗。據網友稱,原來可免費使用的視頻轉換為文字的功能,現在僅可免費體驗 10 分鐘,只有付費成為會員后才可看到全部轉換的文字。當然很大一部分爭議還是在“包月”這種付費模式上。
有消費者認為,自己的使用頻次較低,但是實錄轉換文字等功能又非常重要——不買,用起來不方便;買了會員,可是又用不到幾天,包月服務相當于白白浪費掉了。“我希望騰訊能提供按次或者按日包的會員服務。”
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,互聯網經濟也終將走向收費,你還愿意為此買單嗎?